時間:2006-01-18 閱讀數:1368
一位國際建筑大師,在普通百姓中究竟能達到如何的效應?上周六在滬舉行的《安藤忠雄演講:建筑的可能性》給出了一份滿意答卷,在1200張座位票售罄的情況下,主辦方不得不增加了100余張站票。原本下午3點開始的演講,因故改為3點50開始,但聽眾在這50分鐘內,一直安靜地等候演講的開始。而來自日本的安藤忠雄也的確不負眾望,一個多小時幽默風趣、實例理論相結合的演講引得掌聲不斷。
規劃建筑=如何做人
“如何規劃建筑和如何做人其實是一回事,”安藤忠雄表示,“我們首先考慮的是空間,然后通過技術手段去實現,而安全、安心是成功作品的基石。”在演講中,安藤忠雄多次提到自己以前對于建筑設計的想法,比如保留綠化,將建筑放入地下,保留城市記憶,以球體建筑所產生的新舊沖突形成一體感等。但他又幽默地表示:“他們(投資方或商家)根本不理我,甚至把責任推到我身上——為何沒有想到可持續發展。”當有年輕建筑師問起如何處理這一問題時,安藤忠雄回答:“勇敢!只有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意見。就像你想聽我的講座卻又沒票,你可以往前沖,和保安發生沖突,讓自己進來。如果他們還是不讓進,那還是算了吧。”
上海味道≠特殊符號
作為和庫哈斯齊名的國際建筑大師,安藤忠雄首次在中國設計的建筑項目,是同濟大學的上海國際設計中心。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談到了對上海的一番見解,“上海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,幾乎所有的建筑都模仿了美國的商業建筑,而這些建筑往往并不考慮周圍環境。如果要問我上海怎樣,我倒想反問那些建筑師,他們覺得怎樣。此外,對于體現上海元素、歷史記憶,并不一定要借助某種符號,比如上海國際設計中心的圍合感(如四合院、石庫門的整體性),就有很強的上海味道和東方味道。”
下一篇: 福州質監檢查發現3種產品不規范